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

潮评丨AI答非所问,人工打不通,被困在“客服”里的无奈应该被看到  第1张
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
“对不起,我们的客户代表正在通话中。”“请稍候,我们将尽快接通您的来电。”“亲,这个问题难倒我了。”……现实生活中,相信不少人都曾有过这样不太愉快的经历和体验,有网友吐槽:如今想找一个真人客服“比登天还难”,并发出相应的灵魂拷问:“人工客服都去哪了?”

众所周知,在具体情境中,我们如果遇到问题产生疑惑,第一反应都是找“人工服务”了解情况,解决问题。但现在,无论是政务、银行、电信等公共服务热线,还是企业提供的客服,要想找到“人工客服”,一般都要先过“AI智能客服”这一关。

首先必须承认,设置“AI智能客服”的初衷是好的,它的存在也确实能又快又省时地解答一些疑惑、解决一些问题,还能提高效率,减少客服工作的负担,降低成本,提升用户体验。但这一切都是有前提的,那就是恰好相关疑惑和问题,“AI智能客服”能够应对。

但现实是, “AI智能客服”并不是万能的,也无法覆盖用户的所有疑惑与问题。这就导致很多群众或者用户提出的疑惑和问题,“AI智能客服”听不懂,无法解答、答非所问、牛头不对马嘴等现象屡见不鲜。在来来往往中,只会徒增无谓的损耗,无法解决实际问题,带来繁琐与不便。这与“AI智能客服”便捷解决问题、提高效率和提升用户体验的初衷和追求,也是背道而驰的。

这种时候,就需要“人工服务”来实现“最强辅助”。可实际上,人们很容易遇到这些情况:要么“人工服务”的入口无法找到或者隐藏较深难以找到;要么“人工客服”打不通,不是占线就是排队,可谓“千呼万唤不出来”。就有媒体实测18家银行热线,“转人工”最长超4分钟。此前,政务热线打不通也屡屡见诸报端,还有网友反映,打了七八个电话,连打一下午都没联系上“人工客服”。

以上种种叠加在一起,就让很多人拥有了一种被困在“客服”里的直观感受。不知道的,还以为“人工服务”销声匿迹了。其中的无奈与崩溃,应该被看到,这种完全可以走出来的困境,不应再让群众或用户深陷其中,难以自拔。

AI答非所问,人工打不通,这都是表面现象,人手不够用,以及业务繁忙等,也都是借口,“根子”还是服务和理念上出了问题。如果相关方面真正做到了“客户至上”“服务至上”,真的以客户或群众的需求为导向,并进行相应的回应与作为,至少“人工服务”入口不明显、难找到的问题,是不会出现的。

客服工作可以做“减法”,但服务还是得勤做“加法”。借用新技术和新平台给客服工作“减减负”,这没有问题,也是在顺应新趋势。但是,“减负”不能以影响群众或用户体验为代价,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,就需要不断在服务上改进提升,兼顾效率与便民,以弥合相应的负面影响。

比如说,“AI智能客服”和“人工服务”要一视同仁,不能厚此薄彼,人们找到“AI智能客服”有多容易,找到“人工服务”就得有多容易,尽可能把相关入口做得醒目显眼一些。“AI智能客服”要在“智能”上,根据需求和体验,再优化再提升,在适老化方面,也要与老年人实现“同频共振”。而“人工服务”上,当结合实际,扫清现有障碍,回归“服务”本质,该有的人手一个都不能少,别总想着走捷径。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